电话:0635-8800700
电话:0635-8809700
手机:135 7379 8888
手机:139 6358 0830
邮箱:s11s13@163.com
传真: 0635-8800882
地址:聊城市卫育路工业小区22号
企业核心技术缺失,共性技术不足,研发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缺乏高效管理,产业链协同商务平台尚未建立,业务模式和业务流程也未全面深入优化重组;车间自动化水平不高,2014年1—9月,我国金切机床产量数控化率仅为29.73%,全国现仍有600多万台各类普通机床用于产品零部件加工;车间生产组织和设备工艺平面布局不尽合理,物流不畅,效率不高;国产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新型传感器、工业软件等关键智能设备不能满足国内中高端市场需求等等。
5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苗圩部长在“2015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上也明确指出,“在产业发展所处阶段方面,中国制造业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发展的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
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推进智能制造将是一个跨界融合的企业创新发展系统工程,任务十分复杂而艰巨,也更为任重而道远。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破解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信念和决策,也促使我国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时必须冷静思考,制定差异化且跨越式实施路径;既要创新战略思维,立足于智能工厂建设方向,还要耐得住性子,首先是全面增强企业主体意识,强化方方面面的基础工作。总体而言:
在思想认识上:不能简单的认为智能制造就是互联网+车间智能化,也不能过于强调加工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更不能忽视与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紧密相关的企业业务体系优化重组问题。
在推进方法上:要尽快、全面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制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工厂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宣贯相关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深化应用ERP,所有这些都应作为支撑体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总之,我国企业推进智能制造,一定要立足于智能工厂建设方向,既要建立智能制造系统,也要同步建立与之紧密关联的智能研发、智能管理和智能服务系统;既要建立全方位的企业信息物理系统,改造升级企业现有的加工设备和制造工艺,也要同步优化重组企业现有的业务体系,打通企业及产业链数据壁垒,并使之深度融合,全面发展,这才是中国智造乃至中国制造2025之本意。